close

觀山觀雲觀生死 兩性與家庭關係書籍推薦



觀山觀雲觀生死



觀山觀雲觀生死 評價

網友滿意度:

這學期通識課上了一門關於兩性與家庭關係的課題

我覺得學校除了學習知識外

通識課學的東西也是很重要,雖然不是專業科目

但卻是你一生必須學習的東西!

後來有一堂課老師要我們去找一本相關的書

我上了博客來找到了 觀山觀雲觀生死

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棒的書!



每一段關係都應該努力經營的,幸福並不是憑白來的!

我很喜歡這樣相關的書籍!

幫每一次的省思觸動到自己心靈時,這種提升是最能體會到的。

強力推薦 觀山觀雲觀生死

相信你看完這本書會得到更多幸福的!

現在在博客來有打折比較便宜喔!

傳送門在下方!

(●’ω`●)博客來e-coupon傳送門



本週熱銷商品:





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







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觀山觀雲觀生死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當人以死亡做為根部
人就突然地安定下來
開始對自己有限的生命一有一分珍惜
甚至產生一種了斷的感覺
只有站在這種情況下去活
才是比較真誠的活。


死亡對每個人絕不是假設,更不是理論,而是無人可以逃避的事實。這原本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但是我們卻不曾真正認識這必然的命運在每人的身上會出現什麼景觀。一旦我們避問這「生死大事」,或不正視大限的必然性,我們就會像孤魂野鬼一樣,成天東飄西盪,找不到自己的根。

我們的生命史裡,其實是由一連串「進」、「出」所完成的,我們經歷過「入學」與「畢業」,我們找到新的工作,離開工作退休;我們結婚、離婚;我們戀愛與分手;而最大的「生死大事」則是終極的「進」與「出」。

作者簡介

余德慧

台灣屏東人,民國四十年生,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老師月刊總編輯、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召集人,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他是台灣心理學界最喜歡把人「逼到底線」的心理學家,他說「人生就是一場破局」,要把這個破局當成站立點;人要懂得「下身落命」,把自己放到最低點;要「為失敗而活」,在崩毀感中過日子;他引導我們在「情色」的世界大步前行,而不是寸步難行。

他是台灣心理界的異類─ 像個素樸的偵探,在日常生活裡無可置疑之處尋找疑點,在人生圓滿之處捕捉隙縫。讀他的文章很痛苦,因為他常常反轉了我們舊有的思考方式,打翻了我們原來熟悉的生命圖象;讀他的文章很爽,因為他往往逼我們進一步認識自己,在卡住的地方慢慢找到一個鬆口。

他是張老師月刊的催生者、作者、總編輯、顧問,也是嗅覺敏銳的書探子,「金賽性學報告」、「海蒂報告」、「前世今生」、「西藏生死書」、「清貧思想」等重量級出版品皆帶領話題,蔚為風潮。

他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擔任心理學教授二十餘年,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

一九九○年代,他已看出心靈學是未來的趨勢,因為這門學問將引領人類了然人生的根本態度,教導人如何建立一個真誠的生活;一九九二年,他與楊國樞教授在台大心理系開設了國內第一門「生死學」課程,當時,每一堂課都大爆滿。

一九九七年他開始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志工,開始接觸臨終病人,親身體證生死,並在慈濟大學重新開設「生死學」課程,以海德格、齊克果的思想為經緯,二○○六年八月自東華大學退休,轉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近幾年在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的學術表現及貢獻如下:
二○○五年:探索癌末處境聖世界的形成的研究。發表於《生死學研究》。
二○○六年:臨終啟悟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臨終啟悟的生發機制。發表於《生死學研究》。
二○○七~二○○八年:心靈療癒的非技術探討。提出柔適照顧的概念:虛無縹緲的幻想、夢思與無目的性的塗鴉、無調的音樂(頌缽)與無心捏陶等活動,對臨終者的療癒作用。發表的文章有「柔適照顧導言」、「相遇與凝視」,研究論文有「頌缽者療癒機制初探」。
二○○九~二○一○年:「人文臨床與療癒」教研社群的建立。計畫目的在於激發人文社會學者願意走入苦難現場,並將苦難處境做為知識再生產的母體。

商品訊息簡述: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0/12/15
  • 語言:繁體中文


觀山觀雲觀生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hillig21u170 的頭像
    phillig21u170

    瓊愛 的生活好物好心情

    phillig21u17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